2025.03
来源:河北省艺术中心
发布时间:2025-03-19 09:55:02
《吕氏春秋》中记载“云门”为源自黄帝时代舞蹈,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记名。1973年,第一任团长林怀民以此为名,创立了台湾第一个职业现代舞团——云门舞集。
云门坚持“中国人写曲子,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理念,舞者们通过融汇东西方舞蹈技巧磨练出来的身体,造就了享誉国际的云门动作风格。其代表作品包括《白蛇传》《九歌》《流浪者之歌》《水月》等,现代舞的形式演绎东方传统美学意蕴,在世界各国演出后广受赞誉,被伦敦《泰晤士报》称赞其为“亚洲第一当代舞团”。
初创时期的云门仅有12名舞者,不仅要面对社会对舞者的偏见,还需共同承担编舞、演出、宣传等繁重工作。1990年代,云门也曾经历暂停,复出后选择“拥抱斯土斯民”,继而转向更本土化的创作。2013年,云门舞集在池上乡的稻田中推出《稻禾》,首演时有超过1万多名观众在田间地头欣赏。
《稻禾》演出现场,图源自New York Times
云门的核心理念是“为所有人起舞”,既包括剧场观众,也涵盖乡间百姓。舞团坚持每年在台湾户外免费公演,数万观众席地而坐,演出后“不留一片纸屑”,成为台湾社会的文化仪式。
亚洲现代舞的文化破局
云门舞集的出现,打破了西方现代舞的单一叙事,重新定义了东方身体美学的可能性。团长林怀民早年赴美在玛莎·葛兰姆和摩斯·肯宁汉舞蹈学校学习现代舞,但他拒绝全盘西化。
云门的作品常以东方哲学为内核。例如《流浪者之歌》以佛经故事为蓝本,用稻米象征生命的循环;《水月》以“镜花水月终成空”的禅意,将舞台化为水镜,舞者动作与倒影交织,展现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这些作品不仅让国际观众看到“非西方”的现代舞可能,更让舞蹈成为文化哲思的载体。
在创作中,林怀民将京剧的“甩发”“旋子”与太极的“沉肩坠肘”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横向肢体语言,如《行草》中舞者以蹲姿模拟书法笔锋的顿挫。这种身体语汇既不同于芭蕾的纵向延伸,也跳脱了现代舞的抽象表达,成为云门的标志性风格。
东方身体美学
云门舞集舞者的训练体系是一种中心杂糅式的多元训练模式,每日课程包括芭蕾、现代舞、太极导引、内家拳、静坐和书法等。其中最为人知的「太极导引」不仅是身体训练的方法,更是林怀民编舞的重要灵感来源。
「太极导引」训练强调通过呼吸、意念和动作的协调,引导身体内的能量流动。这一训练使舞者从西方现代舞的外放表现技巧,转向更加内敛、沉缓的动作质感。淡化了棱角分明的动作品质,从而赋予舞者舒畅沉缓、收放自如的动作质感,使舞蹈不仅是肢体的运动,更是内在情感和能量的自然流露,以达到身心合一的体验。
基于「太极导引」发展成形的《水月》于2000年被评为悉尼奥林匹克艺术节最佳节目,2000年被评为法国里昂双年国际舞蹈节最佳编导,2003年被评为《纽约时报》选为年度最佳舞作。
50年来,云门舞集从中国台湾走向世界,证明了东方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生命力。追随云门的脚步,似乎始终在追问:何为东方的身体?何为当代的传承?
对于舞蹈爱好者而言,云门的价值不仅在于视觉震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文化自觉的范式——传统无需固守,创新不必割裂。
跟随云门的舞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身体的美,更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如何在与世界产生新的对话中,重新焕发出自己的声音。
云门45周年活动剧照
版权所有 © 河北省艺术中心(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技术支持:河北日报客户端
冀ICP备20002253号
河北省艺术中心(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3号
0311-8788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