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2025.01

20

小剧场已成为与大剧院平分秋色的剧场样式

来源:河北省艺术中心

发布时间:2025-01-20 16:19:18

小剧场通常指的是容纳观众人数较少(可容纳几十到几百人不等)的演出空间,强调亲密的观演关系、灵活的空间设计和互动的演出形式。小剧场最开始发端于法国的“自由剧院(Theatre Libre)”,这种形式带来了一场反传统、具有创新、探索和实验性的戏剧运动,而这一特性也成为植根在小剧场作品中的强大基因。

因此本文中的小剧场不仅是规模较小的剧场,而且是代表一场具有创新、探索和实验性的戏剧运动。

一、小剧场运动的溯源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最初是由安德烈·安托万在1887年创立的“自由剧场”所推动。后来发展成以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安托万的自由剧场不仅是一个演出场所,更是一个艺术实验的平台,推动了戏剧的多样化和深度发展。

小剧场运动迅速传播到欧美及日本等地,成为现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和美国等国,许多小剧场相继成立,继续推动戏剧的革新。这些小剧场通常以非商业性为特点,强调实验性和艺术探索,挑战传统的观演关系和戏剧形式。

在美国,20世纪初的小剧场运动也开始兴起,许多艺术团体利用小型场地进行非商业演出,形成了独特的“小剧场戏剧”文化。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推动了戏剧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

小剧场运动对全球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戏剧形式的多样化,还促进了戏剧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如今,小剧场仍然是艺术创新和实验的重要平台,许多年轻艺术家通过小剧场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

二、中国小剧场演出的兴起和发展

在中国,小剧场的初步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爱美剧”运动。随着五四运动的推动,许多剧作家开始倡导更具广泛性和群众性的戏剧观,强调艺术应为人民服务。

1982年,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小剧场上演,标志着中国小剧场的正式兴起。这部剧采用了中心舞台的形式,使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更近,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小剧场戏剧的里程碑。

在中国,小剧场戏剧在经历了初期的探索后,逐渐与市场接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3年演出场次18.69万场,较2019年增长471.07%;票房收入48.03亿元,较2019年增长463.13%。从市场整体看,这些小微型演出在孵化原创作品、培养创作团队、丰富演出业态、培育观众群体等方面效果显著。

北京的小剧场近年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文化复兴和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北京市政府的报告,政府致力于将北京打造成“演艺之都”,小剧场被视为文化活动的“毛细血管”,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2023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参加本届展演的作品样貌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内涵之深远、表达之灵动令人印象深刻,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许多小剧场还举办戏剧工作坊和公益活动,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上海的小剧场戏曲展演已经走过了6年, 2020年举办的第六届展演正式升格为“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挂上了“国字号”。从 2015年到 2020年,这个年度性的戏曲活动越来越受到全国戏剧界的重视,生机勃勃,未来可期。业界之所以对“小戏节”投注格外的热情与关注,最重要的是珍惜这个平台所具有的开放自由的姿态、有现实意义的艺术追求和鼓励更多戏曲人尤其是青年戏剧人的探索创新(办节目标),使小剧场戏曲成为大剧场戏曲演出之外的有效补充和练兵之地。

江苏目前已建成各类500座左右及以下小剧场1156个,这其中既有表演传统文化的专业小剧场,也有专注原创剧目孵化的先锋小剧场,还有商业综合体配套建设的小剧场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小剧场,正在全方位融入百姓生活,让艺术变得触手可及。一个个新崛起的小剧场正在以戏剧的力量改变大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提升城市的文艺气质。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共同出台的《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小剧场建设评价标准》,全省目前有接近1200个小剧场的建设发展目标。以南京市为例,该市绘制了国内首个城市小剧场地图——107家小剧场,分布于全市多个区,形成了散点式、书签化的小剧场生态网络体系。

三、小剧场兴起的原因分析

1.小剧场的物理空间小——拉近观演观演距离

一般来说,小剧场可容纳几十到几百人,500人的容量就算比较大的了。因此小剧场的建筑尺寸和面积比较小,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相对就近,观众可以更细致地观察演员的表演。剧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举手投足间都是面对面、心与心的互动交流,这是小剧场艺术的魅力所在。

小剧场不一定是专业的剧场,可以利用会场、茶馆、多功能室、露天舞台等,也可以在场头田头、房间院落、街头巷尾等开辟临时性的小剧场。

2.小剧场演出的空间布局灵活、强调互动和沉浸感  

小剧场通常不采用固定的舞台和观众席布局,而是根据剧目的内容和需求自由调整空间。这种灵活性使得观众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自由移动,这种互动性使得观众能够更直接地体验戏剧的情感,增强了观演的沉浸感。有时演出结束后与主创团队的双向的互动,也加深了年轻观众对演出的兴趣和认可。

3.小剧场演出的门槛低、可作为艺术作品的“试验田”

小剧场的演出一般成本都比较低、票价通常较为亲民,降低了观众的参与门槛。小剧场为业余演员和新兴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可以使更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小剧场被作为艺术作品的“试验田”,创作者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因为是试验,所以业界和观众允许作品有一定的容错率,给青年创作人才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


《阿波罗尼亚》剧照

4.表演形式不限、主题贴近生活

小剧场的表演形式不限,如话剧、戏曲、音乐会、音乐剧、儿童剧、舞剧、脱口秀、相声、小品等。近年来小剧场的演出不仅包括传统戏剧,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现代科技。作品往往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和现代观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反映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小剧场活动能够与观众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脱口秀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解压方式。用幽默与生活和解,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5.设置小剧场群、观众可选节目多

由于小剧场占用空间小、形式不限,便于在一地方集中设置小剧场群。如同多厅化的电影院,可以同时演出多个节目,这样大大增加了观众观剧的选择余地。位于上海紧邻南京路步行街的亚洲大厦,有19个小剧场,演出形式涵盖音乐剧、话剧、喜剧、舞剧等小型驻场演出,每周演出的场次在6~10场之间。虽然每个剧场平面积不大、座位有限,但相比传统大剧场而言,这里的观剧体验更贴近演员。丰富的演员组合、更新率颇高的原创戏剧,让很多年轻人(很多是外地人慕名而来)喜欢到这个“垂直的戏剧街区”打卡观剧。

   

四、小剧场作品存在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小剧场演出质量良莠不齐,如某些脱口秀、相声和小品过于哗众取宠,作品低俗,精神跑偏,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部分演出过于追求演艺的娱乐化、充斥着拜金主义,缺乏对剧目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

小剧场释放出的活力和潜力,已经展露出它的勃勃生机和崭新气象。事实证明,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短平快的文艺演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艺的功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当初不同的是,在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小剧场已不再是一种非主流的空间,也不是所谓大剧院的附属,它成为一种与大剧院平分秋色的剧场样式。观演关系、内容形式、新兴技术,都在这里获得了重新思考和呈现。

小剧场不仅是表演艺术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前沿。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些小剧场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多样的演出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推动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小剧场建设不仅是贴近生活的搭台演出,也是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的一部分。近年来,小剧场戏剧成为众多城市文化生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剧场、走近戏剧。小剧场演艺的繁荣,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演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到小剧场看精品剧,成为新生活“代名词”。


版权所有 © 河北省艺术中心(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技术支持:河北日报客户端

冀ICP备20002253号

河北省艺术中心(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3号0311-87887730